南北朝时期,北魏人许彦独自一人在绥安的山林中行走,身上背着一个木笼,里面装了两只鹅。忽然,寂静的山道上传来了一阵痛苦的呻吟。他循声望去,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书生横卧在路边,表情痛苦,呻吟声正是书生发出的。
许彦走过去,问他怎么了,书生说:脚痛得厉害。
许彦不忍将书生丢下不管,可书生已无法行走,他要是留下来陪书生便耽误了行程。书生似乎看出许彦的心思,说道:“如果你想帮我,就把我放进鹅笼里背着走吧。”
许彦很是为难,书生倒是比较清瘦,不知道能不能背得动他。书生说道:“不妨一试。”
许彦只好打开鹅笼,书生一骨碌身子已经钻了进去,跟两只大鹅挤在了一起。
许彦卯足了力气将鹅笼背起,却发现根本没多重,其实他根本想不到,自己背的不是两只鹅和一个人,而是两只鹅和三个人。
就这样,许彦背着鹅笼向前走了一段路程,书生的呻吟声也渐渐停息了。忽然,书生说道:“走了半天路歇会吧,我们吃点东西。”
许彦听了,便走到道边一棵粗壮的古树旁,将鹅笼卸了下来,打开笼门,让书生出来。书生弓身出笼,坐在树荫之下。许彦正打算去拿随身带的干粮,书生却开口说道:“为了感谢先生,我专门设下微薄宴席招待先生。”
许彦心想这书生莫不是个疯子,荒山野岭哪里来的宴席,不过他是个很有城府的人,嘴上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:“好啊!”
忽然,书生张大了嘴巴,许彦以为他疼痛又发作了。没想到,书生从嘴里慢慢向外吐出一个东西,同时还用手慢慢往外拽。等东西全出来,原来是一个大铜盘子,阳光照上去,有些耀眼。
没等许彦反应过来,书生的嘴中源源不断地吐出大大小小的铜盘来,铜盘上还盛放着各色食物:什么蒸羊羔、蒸熊掌、蒸鹿尾儿、烧花鸭、烧雏鸡、烧子鹅……可谓是“山中走兽云中燕,陆地牛羊海底鲜,猴头燕窝鲨鱼翅,熊掌干贝鹿尾尖”,山珍海味,应有尽有。
书生是随吐随摆,一时间摆了一丈见方一大片,酒菜香之香扑鼻。他又吐出有酒壶、酒杯、碗筷,霎时间,一顿丰盛无比的酒席就摆在面前。
许彦不管那么多,便和书生开怀畅饮起来。两人饮酒吃菜,谈天说地,你敬我酌,喝了好一阵子。书生忽然说道:“这么喝有点没意思,我还带了个女子,要不然让她也来陪陪酒吧。”许彦说:“好啊。”
书生说罢,又大张开嘴巴,吐出来一个女子。许彦仔细打量,女子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,容颜绝色,美艳不可方物。女子紧紧挨着书生跪坐下来,三人一同饮酒谈笑。
又吃喝了一阵,书生支撑不住,昏昏醉倒,只剩下许彦和女子对饮。女孩子偷偷瞟了一眼倒卧在草地上酣睡的书生,悄声对许彦说道:“刚才我偷偷找了一个男子同行,要不叫他也来跟我们一起饮酒吧。”许彦说道:“好啊。”女子又看了一眼打着鼾的书生,对许彦说:“你可不要告诉他呀。”许彦说道:“好啊。”
只见女子张大嘴巴,一个男子从她嘴里跳了出来。此人也就二十出头,刚一出来便向许彦躬身失礼,言辞十分礼貌。许彦上下打量这个男子,是一个非常帅气可爱的小伙子。
小伙子便与二人同坐,举杯畅饮,谈吐十分优雅。
就这样又喝了一阵,书生忽然翻了个身,口中喃喃叨念着什么,醉眼惺忪。女子看了,又张开嘴巴,吐出了一只锦绣织成的屏风,将书生与三人隔开。没有了书生碍眼,女子、小伙更是开心地和许彦饮酒吃菜。
可是锦绣屏风外的书生总是翻来覆去,看样子是要醒了。女子有点不舍地看了看小伙,张开了嘴巴,小伙往里面一跳就消失了,女子随后也将锦绣屏风吞下。于是,又只剩下许彦和女子对饮。
不一会儿,书生酒醒,揉着眼睛慢慢坐了起来。他抬头看看天,又看了看还端着酒杯的许彦说道:“抱歉啊先生,本来只想和您小酌一下,没想到不胜酒力睡去了。天色晚了,该与先生告辞了。”说罢,一张嘴,那个女子便被他吞进了口中。接着,他又将大大小小地杯盘碗筷都吞回肚中,眼前的空地只剩下一只最大的铜盘。书生拿起铜盘递给许彦,说道:“与先生相识一场,无以回报,就将此盘给先生留念吧。”
说完,书生起身走入了森林深处。
—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外出野餐时一定要注意环保。
好吧,上面最后一句的玩笑是我加的,但这个故事可不是我编的,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《续齐谐记》以及唐志怪小说《酉阳杂俎》。故事中的男主许彦,实有其人。他善于卜筮,曾出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谋臣,赐爵武昌公,拜相州刺史。这个人贪污受贿,做了不少违反国家法度之事。
《酉阳杂俎》还提到,在佛经《譬喻经》中有一个类似的故事:
“昔梵志作术,吐出一壶,中有女,与屏处作家室。梵志少息,女复作术,吐出一壶,中有男子,复与共卧。梵志觉,次第互吞之;柱杖而去。”
这是说,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僧人(梵志)也曾经施展过这种“人吐人,再吐人”的幻术。当然,故事的主干跟《续齐谐记》基本一致,也讲的“魔术师的女人养了小白脸”。
因此可以看出,类似的故事是在各个地区不断流传流变。而在中国的版本中,出现了一个“鹅笼”。鹅,古人认为以它为“讹”的谐音,因此有“讹诈”、“欺骗”的寓意,古人对魔术戏法的雅称就是“鹅幻”,所以这个“套娃”故事应该与变戏法有关。
那么,这个“套娃”故事除了离奇荒诞之外,还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吗?
《譬喻经》以譬喻故事而彰显佛理的经文,既然这个故事被佛教《譬喻经》所引用,说明它其实带有深深的寓言性质。
佛教中有多部以“譬喻”而名的经书,我翻查至西土贤圣集、吴康僧会译的《旧杂譬喻经》二卷十八中,的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。原文中还有“天下不可信女人也。”之句,想来一定会让今天的读者惊掉下巴了。其实,这句话是有上下文语境的。文中,一位太子用这个神奇的“套娃”事件劝说他的父亲(国君),不要在后宫中多蓄妃嫔姬妾。
然而,寓言就在于意味深长,这个“套娃”故事到底到底要说什么还很难说清:
是说人间情侣常常缺少信任吗?
是说应该戒断酒色吗?
是说做善事会有善报吗?
是说冤业无穷无尽吗?
是说人之生死来去,无色无相吗?
或者,只是讲了一个魔术师的日常?
……
还是用你的智慧去寻找更为合理的答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