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羽凡吸毒被捕:除了谴责,我还问问为什么
▲▲▲
今日作者:山山
年末,与寒冷的天气相反,各大媒体平台热搜榜一桩又一桩大事件接踵而至,火花迸溅。其中,陈姓歌手(后被证实是男歌手陈羽凡,羽泉组合成员)吸毒被捕更是为这“冬天里的一把火”添了一大捧干柴。
当然,从11月28日官方证实到今日,事件已过去近两周,随着处理结果的公布、其他新闻的相继发生,陈羽凡也逐渐消失在热搜榜上,但是,毒品二字的余温却未曾散去,依然灼痛着公众的神经。
尤其是近年来,“吸毒队”似乎隔一段时间就要添一名“新队员”,广大网友心中,恐怕和陈羽凡多年来的合作伙伴胡海泉一样,想对这些成为“毒家新闻”主角的公众人物问上几个为什么:
为什么,选择以这样的方式?
为什么,在一场注定会血本无归的赌注中,押上自己的前途,去换一时的快感?
//创作灵感,包裹在毒品外的薄糖衣//
吸毒这件事,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是一桩令人发指的罪过,避之而无不及。但对于一些艺术创作者而言,却是灵感的源泉,他们让我想起了电影魔戒里的角色咕噜:
咕噜得到至尊魔戒后被其被其力量深深吸引,至尊魔戒虽然延长了他的寿命,但也让他形如枯槁,最终堕落成魔,最后随着魔戒一同坠入末日火山的火焰中,最后的呼喊还是那句“myprecious我的宝贝”。
看到这里,各位可能会想问:为什么吸毒,还能激发创作灵感?所以在这里,我要祭出一点5毛钱科普(咳咳,严肃!)
5毛钱科普时间!
事实上,无论是让我们光是听见就脊背发凉的大麻、海洛因、冰毒,还是期末复习“续命神器”咖啡因、借它消愁愁更愁的酒精,都可以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(psychoactivesubstance),精神活性物质摄入人体后会影响思维、情感、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,(源自维基百科)。
人们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,比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巴比妥(barbiturates)就有减缓焦虑,促进睡眠的功效,但其久用可产生耐受性及成瘾;还有我们熟悉的咖啡因、尼古丁,其实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,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,小剂量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使人保持警觉状态、精力充沛和自信,但一旦超过使用限度,各效应随之增强,便会导致烦躁、易激惹和情绪多变,哦对了,同样属于这一阵营的,还有可卡因(Cocaine)、甲基安非他命(Methamphetamine,就是我们所说的冰毒),说到这里,是不是有点眉目了?
仿佛想起了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的瘾君子形象,是的,当摄入可卡因、冰毒时,大脑内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(一种神经递质,传到令人开心、兴奋的信息),产生欣快之感,充满能量,不知疲倦,“才思泉涌”,但欣快持续时间十分短暂,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段进入一种比服药前更糟糕的状态,疼痛、抑郁,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再次吸食:
如上图所示,可卡因阻断了多巴胺的再摄取,如潮水般的多巴胺在大脑内泛滥,促进机体快乐和幸福感觉的出现;而这份快乐、幸福是有沉重代价的:随着身体耐受性的建立,吸食者需要不断加大用量,才能体会到和之前一样的“快感”,服药过量和停药都有抽搐、心脏病发作和死亡的风险。
除了上述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和兴奋剂外,还有一个“灵感源泉”——致幻剂(Hallucinogens),臭名昭著的大麻(Marijuana)就是其中一员,在吸食大麻后,人的感官会被放大,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,这也是一些艺术家选择吸食大麻,寻求灵感的原因。
年,美国艺术家BryanLewisSaunders开始在用完不同的药物后,带着药物产生的幻觉创作一幅自画像,下面是他的部分作品:
赞安诺
一种镇定剂,用于抗焦虑
墨西哥迷幻鼠尾草
一种致幻剂
冰毒
这些作品光怪陆离,甚至有些荒诞不经,但是看毕我的心情很是沉重,艺术创作,本应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,表达本真的情感,艺术创作的灵感,是来源于人性,但不是扭曲的人性!
美国著名歌手,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·迪伦曾在采访中承认他上世纪60年代曾经染上毒瘾并成功戒毒“我住在纽约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对毒品十分沉迷的日子,不过我戒掉了毒瘾。”而之后,成功摆脱毒品鲍勃·迪伦,才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黄金期:
通过吸食毒品得到的创作灵感,只是包裹罪恶的一层薄糖衣,甜味飘渺短暂,随之而来的是绵延不断的痛苦,折磨,直至深渊。
//
圈子:吸毒泥沼,难以抽身
//
都说“贵圈真乱”,乍一听是句调侃,但细想之下还不无道理。回顾近几年明星吸毒新闻,可以发现:几乎每一个明星吸毒被捕,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,同时还有一帮“毒友”落网,可见吸毒已经成为一个圈子的行为,甚至是娱乐圈里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亚文化。
亚文化,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、局部的文化现象,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,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(via百度百科)。
嬉皮士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嬉皮士文化中,就有这样一群青年人,蔑视传统,废弃道德,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,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,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,他们被称为称为“嬉皮士”(Hippies)。
毒品,则一直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主要内容,尽管这不是嬉皮士们的出发点,但吸食毒品带来的幻觉被认为可以“达到内心的修养”,于是毒品在嬉皮士圈子中传播开来,甚至形成了一种嬉皮士生活方式,美国著名男演员,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就曾饱受毒瘾困扰。
唐尼从小生活在嬉皮士文化家庭中,他的演员父亲也是完全的嬉皮士做派,年幼时父亲就递给了他一只卷好的大麻烟。后来他在采访中表示:“当我和爸爸一起吸毒时,感受到那是我的爸爸试图用他知道的唯一方式,向我表达他对我的爱”成年后的唐尼一度毒瘾难戒,多次被强制戒毒。
直到遇见自己现在的妻子苏珊,为了给自己的爱人一个靠得住的肩膀,他彻底走出毒窟,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,成为拯救世界的ironman。
嬉皮士的原生家庭把毒品带给唐尼,娱乐圈里的一些“吸毒小圈子”,也将涉毒明星拉入泥沼。
年8月14日,经群众举报,男艺人柯震东、房祖名在北京因吸食毒品被捕,在后来的审讯中两人对吸毒事实供认不讳:房祖名在此之前八年吸毒史,柯震东则有两年吸毒史,柯震东第一次吸毒正是在好友房祖名家中。
从荧幕上阳光帅气的暖男新星,到如今背负沉重谴责的涉毒艺人,时光无法倒流,做出的选择无法逆转,令人唏嘘。
//压力: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//
在之前的5毛钱科普里提到过,精神活性物质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,比如酒精、巴比妥、苯甲二氮革(即地西泮,一种抗焦虑药)、海洛因、还有曾在中华大地点燃战火的鸦片(opium),由罂粟果实中流出的乳液经干燥凝结而成:
都可以抑制神经系统活动从而暂时性的减少焦虑,而鸦片中的主要生物碱——吗啡,就可以有效的缓解疼痛,是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强效镇痛剂。
但是,远离焦虑的安逸是短暂而不堪一击的,而接下来伴随的痛苦却真实的狰狞:严重的焦虑、抑郁、身体机能退化、记忆受损、丧失判断力......
在演艺圈的天平上,丰厚的回报与巨大的压力各占一端,作为观众,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架天平岿然不动,平衡如初,但只有作为当事人,才知其中辛苦。
有的人为了在这架天平上站稳,选择了魔鬼交易,将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,然后换回非凡的成就,在掌声与欢呼中,是望不到边的折磨、诅咒。
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在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里饰演小丑一角的男演员希斯莱杰,小丑为他带来一座奥斯卡小金人,而他却没能亲自接过奖杯:他于年1月在纽约的公寓中去世,终年29岁,死因是药物服用过量。
为了演好小丑这个冷血、绝情、反社会人格的角色,希斯真过上了“小丑式的”生活,他把自己与社会隔绝起来,开始写日记,记录自己的心境变化,每天尝试不同的语音语调演绎小丑,在《纽约时报》的采访中,希斯表示:“我的身体累坏了,但我的脑子却还在高速运转”,拍摄结束后,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大大的“再见”......
在希斯去世后,他的父亲表示:“演员的压力太大,即使你的身体告诉你不该吃药,但有的人还是选择吃下止痛药继续忙碌“。
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在希斯去世六个月后上映,《纽约邮报》表示:“这部电影值得拥有超级英雄电影的最高评价”,但我们都知道,这最高评价背后,是极致的痛苦。
现代社会追求的是快节奏、高效率,发展的色度远远的超过了人类进化、适应的速度,压力、焦虑以及一系列心理疾病也进入高发期。
在此,我想说,当大家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,自己无法解决时,一定不要自己默默承受,或者寄希望于药物。
你的社会支持系统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,社会支持可以是来自你的家庭、工作/学校、朋辈交往、所在社区等等,试着敞开心扉的与他们聊一聊你的担忧、困惑,或者如果情况没有改善,请尽快寻求专业人士帮助,比如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、医院心理健康科室。
最后,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国在禁毒方面作出的努力,我在查阅一些和毒品相关的资料时,百度百科都会出现这样的提示:
我们的岁月静好,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,为那些在禁毒事业中奉献的英雄们点个赞!
娱乐圈,充满进与退的抉择,有的人选择尽应尽之本分后转身,不为欢呼与呐喊所羁绊,安然于自我;有人选择乘势而上,在聚光灯下,将自己的身影投向远方,;进与退,皆是生存之道,但进退之间,亦有分寸;不忘初心,方收硕果;持心不正,终将陨落。希望“吸毒队”,早日解散,别再有新成员!
欢迎